「尊重」二字,在國語字典裡的解釋,是「敬重」的意思。和它意義相似的語詞包含了:恭敬、敬重、崇敬、尊敬、尊崇…等。而個人覺得,這些語詞所代表的,是一種「為人處事的態度」。尤其是在「對人」方面,以一種和善的態度、在「講理」的環境與機制下,給予對方的一種友善的感受。
但是,「尊重」二字,在「對事」上面,並不代表它可以無限上綱,而忽略了事情本身的對與錯。俗話說,「真理越辯越明」,也有人說,「真相只有一個」。一旦做出決定的人,所做的決定最後被驗證是錯的、是不妥的,有時候我們雖然可以用尊重的態度來包容整件事,但我們仍然可以有一些新的作為與思維,來彌補下判斷、做決策者所犯下的失誤。這樣亡羊補牢的救濟措施,如果被冠上「不夠尊重」、甚至是「你不尊重我」的帽子,個人覺得,就過於嚴重而失去「實事求是」的原則了!
舉個例子,美國職棒在2014 年啟動了replay review的機制,也就是透過重播畫面,去檢視裁判的判決是否正確。一旦裁判的判決有誤,則立即更正,讓比賽的公平與公正,受到更大的保護。在這樣的機制下,或許有人認為,裁判的威權受到了挑戰;裁判的判決不被尊重…但是各位想想,畢竟裁判也是人,在做出安全上壘或出局的那一瞬間;在判定是否為全壘打的短暫時刻,難免會有誤判的情形,進而影響了最後的勝負。此時,是裁判的尊嚴重要?還是比賽的公平性重要?
同樣的道理,通常我們帶家屬上醫院求診,我們都會接受醫生的建議,畢竟,醫生有他的專業,也希望病人能早日康復…這是一種對其專業的尊重。然而,當家屬在同一位醫生的處置下病情不見好轉,你會不會轉而帶著家屬求助另一位醫生?難道這樣的措施也要被冠上「不尊重原醫師」的責難嗎?筆者要強調的是,我們可以用和善的原則來包容「因為是人,難免有所過錯」的態度,但不代表我們不可以挑戰或質疑事件本身的對錯,甚至當真相水落出時,我們所有因應的措施,都是有其必要的。畢竟,怎樣讓比賽更為公平;如何讓病患受到更好的照顧;怎樣讓孩子在最正確及最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習,更是我們念茲在茲的事。它和對人的尊重,是可以並行而不悖的!
在教育的場域,以及父母親的教養態度上,「民主、尊重」固然不是壞事,然而一旦影響了孩子的學習,該有所調整時,也應有所堅持。如果還是一味地尊重,反而不是好事。例如,如果老師全部尊重孩子可以選擇上什麼課,那麼功課表上絕對不會出現國語數學,只會剩下電腦體育;如果孩子選擇不要到校上課,做家長的是否也要予以尊重?尊重可以是態度上的,但實際的作為是行動上的,二者不能混為一談,我們可以用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,但該下決定時,就應有所堅持~因為,我更在意的是怎樣對孩子的學習才是好的!
身為教育工作者、身為父母者,應以更務實的態度,面對教育現場中所發生的林林總總,找出徵結,面對真相,勇敢果決地做出最好的決定,才是最重要的。尊重的態度固然是促進社會和諧、家庭幸福、人際圓融的重要因子,但它也應有所局限。畢竟,有效地解決問題,才是我們目光真正聚集的焦點!
留言列表